1. 歡享小說
  2. 時空之頭號玩家
  3. 第1157章 象耳山下磨針溪
風上忍 作品

第1157章 象耳山下磨針溪

    

-

相較於曹叡奉命於危難之間的倉皇遷都,孫權近來的日子卻較為舒心不少。

儘管在諸葛亮的籌謀下,引得東吳重臣張昭與孫權幾近於決裂,更引得東吳內部的政治矛盾在暗中激化中。

但孫權是自信的。

年近五旬的他,經過數十年的風雨執政,早不再是建安五年那位稚嫩的少年郎。

孫權相信以他多年掌控政局的能力,張昭之流最後定然不能成事,東吳內部的政治矛盾,也會被他漸漸潤物細無聲的化解掉。

在這種篤定之下,完成畢生夢想登上帝位的孫權,心中頗有舒適之感,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了。

而更讓孫權感到舒心的事,也在即將邁入二月的這一日,送到了建鄴城中的孫權手中。

望著手中那封內容確鑿無疑的情報,孫權在驚喜之餘,心中還陡然浮現了許多異樣的情緒。

劉備竟然死了?

劉備終於死了!

似這等可以大大提振東吳人心的事,負責掌管東吳情報的是儀實在冇必要去隱瞞。

因此在這個驚人訊息剛剛到達建鄴的時候,劉備崩逝的訊息就在是儀的運作下,一瞬間傳遍了整座建鄴城。

是儀料想的冇錯,當建鄴城內的公卿大臣,世家名流得知這個訊息後,無一不奔走相告,相拜而慶。

隻是對於這一現象,是儀卻並不感到滿足,他真正想看到的是孫權的狂喜之態。

但很明顯,孫權的反應讓是儀有些失望了。

孫權當下的臉色雖說有著欣喜,可卻顯得有些剋製,與他期待中的狂喜相差甚遠。

是儀對孫權的這種反應,表示出深深的不解,按照常理來說,孫權的反應不應該是這樣的。

與張昭同為淮北重臣的是儀,見一時摸不透孫權的心思,他隻能有些驚慌地垂下了頭。

是儀的反應,被坐在禦座上的孫權,清晰地捕捉進眼神中。是儀在擔心什麽,以孫權的心智不難看穿,但他卻冇有第一時間出言安撫是儀。

孫權的沉默冇有持續多久,陡然間孫權的聲音在大殿內清晰地響起:「子羽,隨朕一起出去走一走吧。」

「帶上晉王。」

之前在張昭的激烈抗爭下,孫權為了穩定住東吳的局勢,冇有一意孤行的封孫慮為太子,不過為了體現孫慮在他心中的特殊性,孫權還是賜封孫慮為名號尊貴的晉王。

是儀不知道孫權為何會突然有此想法,但麵對孫權的要求,是儀自是不敢有半點異議。

微微躬身後,是儀便朝外走去,不久後安排好一切的是儀,再次進入殿內,將孫權迎至了皇宮外的車駕上。

因為看出孫權這次外出不想驚動太多人,故而是儀隻是安排了一隊精甲衛士隨從。

在精甲衛士的護送下,華美的車輦在迎到他的主人後,便徐徐朝著建鄴城外走去。

孫權一開始並未告知是儀,他這番出遊的目的地在於何處,但很快在孫權的親聲吩咐下,是儀知道了孫權的目的地在何方——正是毗鄰建鄴城的京口。

京口是長江沿岸的一大重鎮,由於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,當年孫權在此佈置重兵,最主要的目的為了就是讓京口起到拱衛建鄴的作用。

身為孫權的近臣,是儀當然知道京口對東吳的戰略重要性,可是儀卻不知道,孫權今日為何會突然想巡遊至京口。

莫不是孫權感到劉備死後糜暘大權在握,將會悍然發動對東吳的滅國之戰,從而想著巡視一下京口邊防,好讓自身安心?

也許這種想法有些小覷孫權,隻是以孫權之前對糜暘的表現,是儀不得不往這方麵想。

在心中想法翻滾的時候,是儀引領著車隊漸漸來到了京口城外。京口雖名義上是一座城,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座大型的軍營。

在察覺到到達京口後,孫權便示意車隊停下腳步,待車駕停穩之時,孫權抱著孫慮從車駕上緩緩走下。

原本是儀以為,孫權前進的方向會是京口大營,可讓是儀更加不解的是,孫權帶著孫慮正朝著京口大營外的一處高坡走去。

是儀忽略了一點,京口不僅是東吳的軍事重鎮,他在孫權的心中還有著另外一層意義。

建安十四年,借著赤壁大勝的甜蜜期,劉備應孫權之邀,由荊州來至江東與孫權相會。

而那一次,這兩位天下雙雄會麵的地點,正是這京口城外。

每朝著高坡前進一步,孫權的心中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,便會濃鬱上一分。

捫心自問,孫權難道不希望劉備死嗎?

這自然是不可能的。

劉備的崩逝,代表著孫權今後將會少卻一個強力的敵人,這無論在哪方麵來看,都是一個令孫權可以謝天謝地的訊息。

隻是在那順其自然的欣喜之下,孫權的心中還不時騰躍著一些唏噓與惆悵。

多年來,他與劉備是親戚,是盟友,最後更成為了不死不休的敵人,這樣的關係,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複雜。

於這複雜的關係之下,孫權心中對劉備不都是忌憚與仇視。

儘管不想宣之於口,但孫權自己知道,他對劉備心中是有著敬佩的情緒的,或者說是,屬於亦敵亦友之間的那種惺惺相惜?

在高坡上的一處巨石站定後,孫權望著巨石上的劍痕,思緒不由得回覆到了當年當日。

那一日陽光明媚,劉備與孫權頭上的白髮尚冇有那麽多,加上由於赤壁大勝帶來的亢奮,孫權與劉備二人,他們的神色顯得格外的飛揚。

那一刻,劉備與孫權相互把酒言歡,商定姻親盟約,想著合力一同匡扶這喪亂的世道。

也許那時的二人勢力,都不及當下強大,可那時候以二人的心氣,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夢想很可能會實現。

在心緒激揚之時,劉備與孫權共同抽出隨身寶劍,於身前的這塊巨石上留下了猙鳴的鋒芒。

英雄之氣,孫權亦是有過的。

可隨著時局的發展,不知怎麽的,劉備與孫權之間的裂痕必然性的從無到有,及至到最後的不可修複。

時移世易,物是人非,今日再重新站在這塊佈滿劍痕的巨石前,孫權不受控製的發出了一聲輕歎。

孫權歎的是劉備的崩逝,但他何嚐又不是再歎,當年敢拔劍問天的自己的離去呢?

其實多年以來,孫權對劉備一直有一種嫉恨的情緒。

孫權是在嫉恨,為何劉備能夠一直堅守本心,而在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情況下,劉備又為何能開創出這等偌大的基業。

「玄德,難道你真的是對的嗎?」

想起往日種種,孫權不由得喃喃自語,而孫權這時對劉備用的是敬稱。

可在喃喃自語後,孫權又幡然掙紮,順勢而為,這又能完全怪自己嗎?

複雜的情緒在孫權的心中愈湧愈烈,而隨著一騎飛騎從遠到近的急報,孫權內心複雜的情緒再添一抹悲傷。

「稟報陛下,劉夫人聽聞劉備逝世的訊息後,一時悲憤,竟投江自儘!」

信使膽戰心驚的跪地向孫權稟報了這個驚人訊息。

還未等孫權在聽到這個訊息後有何反應,一旁的是儀與孫慮先是臉色大變。

在東吳被稱為劉夫人的隻有一人,那人便是早年被孫權嫁於劉備的親妹孫尚香。

身為孫權的嫡親妹妹,孫尚香在東吳的地位不言而喻,更何況當年她嫁予劉備,本就帶著強烈的政治意圖——當年要不是趙雲與張飛阻攔,孫尚香是完全可以將劉備的命脈劉禪帶回江東的。

正因為如此,是儀與孫慮在初聽聞這個訊息後,臉上的驚色是怎麽也掩飾不住的。

而相比於孫慮在驚詫之後的悲傷,是儀則是心中充滿了畏懼。

真要論起來的話,孫尚香今日的投河,好像與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......

就在是儀畏懼,孫慮悲傷的時候,孫權亦剛剛從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中轉醒過來。

當年他不惜忤逆母親,做主將孫尚香嫁予劉備,明麵上為的是締結盟約,但內中企圖卻瞞不過別人。

今時當聽到孫尚香投江追隨劉備而去的訊息時,孫權心中的第一反應是,當年他若不做此舉,那麽今日他的嫡親妹妹會有這樣的下場嗎?

答案不言而喻。

兄長有野心,夫君亦有野心,這樣的聯姻,在一開始就註定了孫尚香的結局是悲慘的。

或許是想到了幼年時的兄妹之情,加上方纔對劉備的悲歎之心,許久未曾流過淚的孫權,眼眶中竟然浮現了些許淚花。

但時局如此,又豈能怪他!

孫權臉上的悲傷與哀歎情緒不似作假,畢竟人非草木,孰能無情。

無論是對劉備的惺惺相惜,還是對孫尚香的不捨懷念,在孫慮與是儀麵前,孫權都無須假裝。

這是孫權柔情的一麵,隻是孫權畢竟是孫權。

孫權示意孫慮對著長江與巨石的方向一拜,以示對劉備與孫尚香的哀悼之情。

而就在孫慮聽話的按照孫權吩咐,完成這個緬懷的行為後,未等眼眶中的淚花積蓄成淚水,孫權便伸手一抹,將眼中難得浮現的柔情給生生抹除。

既然你先走一步,那朕接下來就不客氣了。

臉上追懷的神色瞬間消失不見,孫權臉上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堅定與冷酷。

「子羽!」

孫權的輕喚,差點冇將是儀嚇得跪倒在地。

「臣,臣在!」

得到是儀的迴應後,孫權登時下令道:「命水軍打撈劉夫人屍體,整理妝容後,以上等藥材儲存屍體放入棺槨中。」

「待這一切整理完畢後,便下詔讓張溫攜帶劉夫人遺體,出使長安!」

孫權的語速不快,是儀能夠聽清孫權話中的每一個字,隻是在明瞭孫權的意思後,是儀心中的畏懼瞬間又加上了幾分——陛下,好狠呀!

在孫權的話語中,他對剛剛投江自儘的孫尚香並無半分可憐,甚至用冷淡的劉夫人來稱呼她。

若僅僅這樣倒也罷了,最重要的是,孫權對孫尚香遺體的處置,纔是真正的讓人感到心驚。

眾所周知,在當年孫權利用孫尚香意圖謀奪劉禪不成後,失去劉備信任的孫尚香,就再也無法回到劉備身邊。

而劉備在奪取益州後娶吳氏為正妻,更是直接向世人宣告——孫尚香以後與他再無瓜葛。

在這種情況下,一般依照法理而言,長安方麵是完全有理由不接納孫尚香的遺體的。

隻是當下孫尚香的死,是由於感傷劉備逝世,投江追隨劉備而去,這樣一來,不管怎麽說,孫尚香的死都占據了「節義」二字。

有著這二字在,長安方麵接納孫尚香的遺體,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事。

而孫權之所以要將孫尚香的遺體送還長安,定然不是為了成全孫尚香的「節義」,他是想藉助著這「二字」來占據道德的製高點,以此向世人抨擊劉備生前「拋棄」正妻的舉動。

說白了,孫權就是藉助孫尚香的死,來對近來漸漸占據大義名分的大漢,造成一次衝擊。

孫權更想藉助這一件事向世人宣告——要是長安方麵接受了孫尚香的遺體,那就代表著長安方麵承認了孫尚香為劉備之妻的身份。

而一旦長安方麵承認這一點,那麽自然的,劉禪為自己之甥的身份就再會得到確立。

待這種印象在世人心中重新確立後,在人倫為先的當世,以劉禪為首的長安朝廷,以後再想借用大義的名分抨擊乃至於討伐東吳,就不是那麽站得住腳了。

孫權的方法很噁心,但卻可以預見的很有效,因為這是一**裸的陽謀,亦是孫權對自身非凡政治才能的一次絕佳體現。

本來身為東吳的朝臣,是儀應當為孫權的聰慧感到開心,可一想到孫尚香就連死後都不得安寧,都要成為她兄長利用的工具,是儀的心中就充滿了慼慼然。

可孫權不會管是儀怎麽想,更何況他的此舉的目的,卻不止是那麽簡單。

想起方纔看的情報中劉備佈置的托孤班底,孫權的嘴角就不由得露出笑容。

孫權開心的抱起孫慮,告誡地對他言道:「身為君王,一定要切忌一件事。

那便是不要太過相信大臣。」

劉備的托孤班底豪華嗎?

張飛、諸葛亮,糜暘,這樣的班底肯定是豪華的,但在孫權看來,劉備卻犯了兩個很嚴重的錯誤。

一為太過相信大臣,讓劉禪的手中無半分權力。

二為並未在遺詔中明言三大輔臣,到底誰纔是首位。

這樣的錯誤,難道不會是致命的嗎?

人心是複雜的,但有時候人心也是簡單的,簡單到可以為了至尊之位不擇手段。

望著身前巨石上象征著匡扶漢室的劍痕,再注視著眼前不斷晃動的十二束帝王珠冕,以己度人,孫權對這點深信不疑。

世上隻會有一個劉備。

而在劉備死後,他要做的就是,讓劉備臨死前犯下的錯誤無限放大!

(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!)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