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歡享小說
  2. 大國軍艦
  3. 第七百九十四章 還是朋友靠得住
華東之雄 作品

第七百九十四章 還是朋友靠得住

    

-

杭州方麵的準備工作也已經差不多了,四個營的新兵整裝待發,軍需物資在軍隊出發之前已經開始陸續向湖州運送,正所謂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”。四個營說是新兵,其實營長、哨長都是從其它部隊晉升而來,士兵裡也有一些是從老浙兵裡整編過來的,以項紹寬的建軍思路,絕不會用純粹的新兵去打仗。

鄭克臧要告彆新婚的妻子陳三娘,多少還是有些不捨的,陳三娘則勸慰鄭克臧,要以軍國大事為重,反正現在兩人還冇有孩子,不必太掛念家中的事情。鄭克臧雖然很聽妻子勸,但心裡始終放不下,身邊能托付的人又不多,養母林氏固然親近,但她還要張羅女兒出嫁的事——按照鄭經的要求,林氏的女兒鄭婉娘必須在年內出嫁,這門親事早已說定,夫婿是陳澤的孫子陳逢泰。

鄭克臧依依不捨之際,鮑婧到世子府登門拜訪。兩人新婚燕爾,旁人自然不會來世子府打攪,因此鮑婧居然是第一位在鄭克臧婚後到訪的客人。鮑婧的來意很簡單,就是代表軍機處來慰問鄭克臧夫婦,並且按照許緯辰的想法,邀請陳三娘參與女學堂的工作。

鄭克臧最關心的就是有人能在自己出征期間好生照顧陳三娘,鮑婧顯然是最佳人選之一,隻不過在鄭克臧眼裡,鮑婧是與項紹寬同行的長輩,自己不好主動提出,現在鮑婧親自登門,自然再好不過,便對陳三娘說,等自己走後,一定要多跟隨鮑婧出入,無論是永寧宮還是女學堂的事情,都要多多向鮑姑姑學習。

陳三娘對夫君的話自然是一口答應,彬彬有禮地表示會聽從鮑婧的安排。鮑婧其實之前也冇怎麼認真看過陳三娘,隻知道她比鄭克臧還大了一歲。現在看來,陳三娘在家時一直得到父兄的教導,是個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,而且顯得比鄭克臧還成熟,說話行止大方而穩重,不像阿蘭那樣熱情奔放,也不像小郡主那樣透著矜持,會給人一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。鮑婧於是輕輕拉著陳三孃的手,告訴鄭克臧,隻要自己在,一定會將三娘嗬護得如同與父母兄嫂住在一起一樣。

說起父母兄嫂,陳三娘倒是顯露出了一絲憂慮。父親陳永華不辭辛勞地再赴福州,大嫂臨盆在即,大哥陳夢煒卻要在元宵節之後赴寧波負責興建船廠之事,二哥陳夢球雖然人在杭州,但不僅自己要讀書,還要兼顧永寧宮的官學,剩下母親一人操持家務。無奈自己已經出嫁,不能時常回孃家幫手。

鮑婧聽完陳三孃的苦惱,心中已經有了計劃,便安慰陳三娘,不必太過擔心,稍後就有辦法。又告訴鄭克臧,明天還有出征之前的最後一次軍事會議,項紹寬囑咐一定要準時出席。鄭克臧自然是一口應承。

正月初九,大軍出征。鄭克臧作為招討副將軍,又受封伯爵,衣著鮮亮,器宇軒昂。繡著“冠軍”二字的大纛由兩名士兵撐著,跟在鄭克臧的身後,在風中飄揚。鄭克臧依依不捨地與陳三娘道彆,然後認鐙上馬,帶著衛隊沿著大街向北,經由武林門出城。杭州的百官在城門兩側列隊相送,圍觀的百姓人頭攢動,好不熱鬨。

穿越者們則早早到了城外,相互道彆。雖然這樣的出兵已經不是一兩次了,雲姨夫婦還是十分細緻地整理了一馬車的箱子,裡麵放著項紹寬和許緯辰一路上的應用之物。許緯辰囑咐常鎮業,和朝鮮的來往要認真維持,又叮囑鮑婧,不要忘了陳三孃的事情。軍校和杭州城防的事情,項紹寬早已與鄒樹人商議妥當,此刻仍然十分細緻地再叮囑一遍。

等到鄭克臧的隊伍趕過來集合,項紹寬和許緯辰便各自上了馬車,一起向湖州方向進發。

薑承誌在福州,一直等到元宵節過後,才把陳永華給盼了回來。福州的事情其實比較繁瑣,軍務還算有劉國軒、蔣一正等人主持,反而是民政非常麻煩。耿精忠起事之後,強占了不少土地,分給手下收買人心,現在耿精忠投降了大明朝廷,想要索回田產的人紛紛上書行軍機處。

薑承誌和劉國軒等人開了兩次會,都覺得這件事情相當棘手。因為這些土地雖然是耿精忠強搶的,原主大多有人證物證,按理也確實應該歸還,但因為土地被賞給了將領們,而這些人有不少現在還在馬九玉、曾養性手下帶兵,若是要剝奪這些人的土地,恐怕要引起兵變了。

陳永華回到福州之後,薑承誌便拿這件事請教。陳永華也覺得不應該輕易動這些軍人的產業,不過好在之前受降之時,已經清點過耿軍的數目,一部分耿軍或陣亡、或降清、或逃亡不知所蹤,這一部分人的田產可以先行歸還原主。另外,耿精忠本人也占據了福州城外不少土地,可以派人查明因由,凡是冇有花錢購買而強占的,也都歸還原主。

去給尚之信送信的使者終於在元宵節之前趕回了福州。尚之信在回信裡說,已經接受了吳三桂冊封的招討大將軍、輔德公印信,並不打算接受鄭經所立的明朝皇帝的封賞。

尚之信的這個態度,不算太意外。雖然穿越者們開出的加碼比吳三桂高,但尚之信如何權衡,彆人也無法左右。但出人意料的地方是,尚之信似乎比傳說中嗜酒如命、性格暴戾的形象要精明,居然提出來讓二弟尚之孝接受定永皇帝的招安,帶兵駐守惠州,作為兩家之間的緩衝地帶,順便拱衛廣州。

這事情就變得有點意思了:見過兩頭下注的,冇見過這麼明目張膽兩頭下注的。

對此,陳永華的意見是,可以接受尚之信這個方案,但尚之孝本人必須到杭州麵聖和接受冊封,惠州由尚之孝指派的將軍駐守,相當於由尚之孝充當人質,確保尚軍不會從惠州向福建方向發起進攻。

薑承誌支援陳永華的意見,但朱丹赤卻極力反對,理由也很簡單:尚可喜本人忠於清朝,他的兒子中最追隨父親意願的就是尚之孝,尚可喜生前甚至向康熙上奏,請求將平南王世子從尚之信改為尚之孝。現在雖然尚之信依靠兵變取得了廣州的控製權,但部分尚軍依然忠於尚之孝,而尚之孝本人絕對不會投嚮明朝,如果他真的這麼做,那肯定是詐降無疑。

朱丹赤這個說法,很顯然是一種“有罪推定”,但誰也冇法說這種“有罪推定”哪裡不對。穿越者們當然知道尚之孝在真實曆史的三藩之亂中的表現,就算是陳永華,也清楚尚可喜確實有改立尚之孝為世子的舉動。

但如果簡單拒絕尚之信這個建議,則是無端樹敵,很有可能導致尚之信全麵倒向吳三桂。權衡之下,蔣一正提出,不妨按照陳永華的方案,先要求尚之孝來福州,然後轉往杭州接受冊封,同時出兵潮州,做好準備,如果尚之孝拒絕前來,就立刻出兵進攻惠州。尚之信和尚之孝兄弟不和,未必會出兵相助。

陳永華對這個想法不置可否,劉國軒卻大為讚賞,表示軍隊經過兩個月的休整,已經做好了出戰的準備。

-